
第二行位有天龍八眾「前後圍繞」與第九住位的「作證」有何不同
【問】:
在第二行位有【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婆眾前後圍繞】。這裏是「前後圍繞」,在第九住位的時候,是天龍八部「作證」。這兩個有什麼不同的含義?
【答】:
這些要結合當位善知識、行法,去體會它的細節。在第九住位法王子住勝熱婆羅門,是天龍八部出來「作證」,而這裡是「前後圍繞」。要知道,從十位行法的角度來講,十波羅蜜行法分四個階段,前面三位是初發心階段,後面三位是證入階段。
初發心階段的三位行法,總體來講是從總持力、行法原則的角度來講的,甚至於在這三位行法裏面,還需仔細辨別,第一位是核心位,因為「種性」是在第一位來建立的。前三位是以佛法僧的形式生起一切法。這個「佛法僧」實際是和一生補處的「身語意」入滅盡定是相反的。
在身語意入滅盡定裏面,「身」和「語」是站在差別智行法,到達一切法盡無餘的角度來講的。「意」入滅盡定是從總體的成就模式、成就力量來講的。因此,前面以佛法僧的形式生起的諸法,和後面的身語意是相應的。「佛法僧」按我們現在話講,是從理論上來講的。
若具體來看我們的身心實踐、身心體驗,「佛」是哪一塊?「法」是哪一塊?「僧」是哪一塊?實際就是「身語意」這三個力量生起的所有法。佛法僧對應的就是身語意。「佛」是從總體的、原則的、力量的角度、種性的角度來說的,「法」和「僧」是從能夠生起一一諸法的角度來說的。
這裏有很多細節的問題,要自己去體會,十波羅蜜為什麼是四個行法階段,每個行法階段為什麼是這樣?在十波羅蜜行法裏面、整部華嚴經裏面還有更深密的內容需要我們體驗的,那些內容我們會逐漸的再把它闡明,要一點一點來。
【問】:
這裏的天龍八部是「圍繞」。那麼除了第九住位有天龍八部出現,其他地方還有天龍八部這種說法嗎?
【答】: 後面五十三參裏面會經常出現的。
【問】: 在十住位裏面還有嗎?
【答】:
十住位強調的是在第九住位法王子住,但並不代表在其他的行法裏面就不存在,不是的!當描述那一位行法的時候,若需要它呈現,他就用這樣的語言來說。關於「前後圍繞」問題,若追尋細節的話,這個「前後圍繞」在初行位代表是一種靜態的,它作為生命中的一法是存在的,後面則是如何運作的問題。
「存在性」是指本體上所具有的這種能力。在第九住位時的作證,是代表它的一種作用,這是從經文角度來說的。所以要從它背後,如何建立經文的模式上去體會就可以了。
【問】:
我感覺在十行位的時候,因為要一法一法的差別智去運用。所以在十住位的時候,就沒有提到這樣的經文;而住位的時候是總體上的一個見性,還沒有到達對每一法都能生起一個思惟模式;因為「天龍八部」是代表我們生命當中各種各樣的思考模式,在住位的時候,還不能那麼微細的去思考自己生命當中的這種模式,所以沒有出現。我是這麼體會的,不知道對不對?
【答】:
沒有對錯的問題,只是在十住位行法裏面,是處在哪一個位置,所以是從種性角度來講的。這樣思考經文的問題本身沒有錯。
【問】: 我是想問可不可以這樣思考呢?有沒有道理?
【答】:
是有道理的;因為「天龍八部」代表一種生命力量。不僅僅是在初住位,在初住位之前乃至於到達如來地,每一個階段它都是在的。只是在不同的行法階段,它的作用不同。從經文集結的角度說,當這個階段需要它出來顯現它的作用時,經文上就會展示出來;如果不需要,它就不展示出來而已。並不是說十住位裏面它沒有。咱們談到過,它是一種生命力量!
【問】:
明白了;在第二行位自在主童子,您講到河渚的「河」是天龍八部的流轉。什麼叫天龍八部的流轉?是指他們思考模式的轉變嗎?
【答】:
這裏講到天龍八部於虛空中告善財童子說,自在主童子是在河渚上的,從經文的角度來看,它表達這樣一件事。河渚的「渚」是在流動的河水中間有一個小沙灘。天龍八部跟善財童子說,童子在河渚之上。
總體來講,這個「河」就是我們五蘊身的一切法流轉,也可以定義它為「海」。從流轉的角度說,諸法流轉就是「河」。這個「諸法」本身如果從細節來看,就是天龍八部這一切法的存在;流轉就是「河」本身所代表的力量,諸法呈現的那個元素本身就是這樣的。
當世尊定義說五蘊身一切法即是大海的時候,您要想到這個大海到底是指什麼東西。在菩提場會的時候,世尊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覺,然後生起兩層圍繞,第一層是二十位菩薩,第二層是四十位眾生。這四十位眾生裏面,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生命當中那一切法。那一切法之外沒有其他的諸法存在。
那一切法裏面談到跟生命相關的,就是這些諸天大眾、八部天眾。在菩提場會四十位眾生裏面還有河神、山神、海神這些,也有諸天,還有八部天眾。這裏主要強調的是,這些具有生命力量的呈現加在一起,就是自在主童子所居住處。
【問】:
我理解的「流轉」是指生命力量之間一種轉換的關係。就像十二因緣法一樣此有故彼有,它是一種流轉,說明思考模式或者天龍八部的這種生命力量之間關係的流轉。這樣理解是否正確?
【答】:
沒有正確和錯誤的說法。因為生命中「河」這一法它流轉的時候,您是以哪一種方式來定義這種流轉?剛才說,是以十二因緣法的方式來定義諸法流轉,這種講法本身是沒錯的,但不是唯一的。所以您不要在「對、錯」上去找答案,而是對諸法的流轉,一定要有一種方式,使諸法流轉的細節呈現出來。
您用的是十二因緣法的方式,讓這個諸法流轉的細節呈現出來。而另外的修行者可能說我不用這種方式,我可能用其他的方式來定義諸法流轉。因此,不同的方式,那個善思惟所成就出來的結果,就是不同的諸佛世界。
像咱們剛才談到,從初住位開始要建立我們自己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。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隨着您的行法精進,是不是能夠真正解決您的問題?如果不能解決,說明您建立的模式有問題,需要去調整它。所以是一個調整的問題,是否精確的問題,不是對、錯的問題。
就算我們以龍樹菩薩的這種方式,來定義我們自己的成就模式、行法模式。同樣還是有修行者不能到達生命解脫的,為什麼呢?他把這種模式,死搬硬套在自己的那種諸法流轉之上,可能就是錯誤的。所以行法模式是因人而定的,沒有其他人能夠替我們來定,一定要自己來定。其他人的對他是成功的,對我們自己可能就不太成功。
因為每一個人每一時所遇到的諸法,因緣呈現都是不一樣的。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說,以這樣方式一定到達生命解脫和無上正覺,不是的!假如您要強迫說,我就要有那麼一種方式,那也有啊,十住位裡就講到了梵行清淨、行法精進;但這是總說,沒有細節。若沒有細節,落實到行法的時候,還是沒有辦法到達所要到的成就地。
所以進入到華嚴行法修行的時候,要把握一個理念,就是一定要建立自己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。最初一個可能很簡單,甚至於是很不全面,但是在生活中反復磨練,逐漸的來加以完善,這樣就形成我們自己的行法理論和行法次第。
如何從沒有模式,到達一種成熟的行法模式、成就模式呢?這個過程在華嚴經裏面把它講清楚了,從初住位的發心,龍樹菩薩一步一步的教給我們;在這一步你須怎樣思惟,在那一步怎樣來提高、調整,到最終的時候如何建立。
這個行法理論和行法過程,是百千萬劫難遭遇!不是這一部經是百千萬劫難遭遇。是《華嚴經》把如何建立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的過程全部講清楚了。這個「過程」對我們修行者來講是百千萬劫難遭遇。由此可知,決定沒有一法直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的,沒有的!
所以過去很多修行者在學習華嚴經的時候,總是盯在經文上,他沒有看到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的,要去建立我們自己的行法模式、成就模式,我們要的是那一個東西。整部華嚴經是龍樹菩薩成就之後,按照他的成就方式建立起來的,像一個宮殿一樣。
我們是通過學習整個行法理論、行法次第,要能找到龍樹菩薩是如何建立的。假如我們只是盯在經文上來看,那我們就缺失很大。我們要通過見到這部經的結構,去探求龍樹菩薩的行法模式和成就模式,整個過程也是我們自己在行法實踐過程中,建立我們自己的實報莊嚴土、建立生命宮殿的過程。
這個過程在華嚴經裏講的是最清楚的。在其他經典裏亦有,但只是言說某一塊,而且講的並不是很詳細,往往次第不清晰、概念不準確。因此講的最詳細、最準確的就是這部經典。我們現在學習這部經,使用的方式不是從經文入手的,而是從背後,龍樹菩薩如何來集結這部經典的思惟方式、成就模式來學習的。